下好綠色低碳環保產業發展“先手棋” 推動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戰略
市政協委員、民盟盟員、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柏國強反映,據清華大學研究機構估算,僅新能源基礎設施領域2020-2050年的累計投資需求就高達100-138萬億元,帶動的其他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更是不可估量。上海應當利用技術和產業優勢,加強低碳環境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既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支撐,又可以搶占技術制高點,做強做大綠色低碳環保產業,培育綠色新動能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從目前情況看,上海的綠色環保產業發展總體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還不能適應碳達峰、碳中和所引領的綠色轉型需要,也未形成有影響力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產業集聚度不夠,未形成有效的產業群、產業鏈!2020年中國環保產業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上海環保企業數量為173家,環保企業營業收入為588.8億元,在全國省市中排名第7位,企業數量和規模與北京以及長三角的江蘇和浙江都有不小差距。
二是缺乏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環境企業前10家環保A股上市公司中沒有一家上海環保企業,在全國綠色環保產業市場中知名度不高,特色不明顯。大型國企較多是利用雄厚資本采取購并形式,主要從事設施的建設和運行,很少有研發團隊,缺乏自主創新技術,關鍵核心技術依賴進口。民營企業從事領域廣、規模小,很少有一業特強的專業公司,即使有專長也因為缺乏研發投入而難以做深做強。
為此,建議:
一、布局建設高水平的綠色低碳環保產業園。選擇一個或若干個園區打造生態環境產業園,提供綜合服務和創新政策,吸引優質環保企業、環保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加速集聚,提升綠色環保產業集聚效應,深化產業鏈對接,提高產業發展、服務和輻射水平。
二、積極培育環保龍頭企業和專特精企業。通過資源整合、技術協同,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發展場景,引導和鼓勵有條件、有意愿的企業向高端發展,做強、做大、做精,在新能源、低碳技術、環保材料和大氣、水、固體廢物、土壤治理修復、生態恢復等領域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支持優質環保企業上市。
三、建設綠色低碳環保技術研發功能型平臺。充分利用上海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的研發能力,借鑒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功能型平臺建設的經驗,加快推進本市低碳綠色領域研發功能性平臺建設,以政府支持、市場化運作方式,結合綠色技術銀行、綠色發展基金和綠色金融,打通產業鏈、創新鏈、金融鏈,為創新綠色技術產品的研發、孵化和產業落地推廣提供綜合服務平臺。
(民盟市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