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進一步推進上海體醫融合發展的建議
上海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體育界召集人,上海體育學院院長陳佩杰反映,體醫融合是推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抓手。目前上海“體醫融合”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以下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體醫融合政策有待細化!“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健康上海行動(2019-2030年)》等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雖明確提出:“要加強非醫療健康行為干預,以及構建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體系”。但體系化、針對性的實施細則以及配套政策法規還未頒布,使得體醫融合在實踐中難以操作。此外,體育、衛生健康、民政等部門職責交叉重疊、邊界不清晰,雖然部門政策都提到了要重視體醫融合工作,但缺乏具體的投入政策,導致政策碎片化,體醫融合難以全面深入推進,有限的資源也不能實現精準供給和最優配置。
二是健康促進中心建設有待推進。一方面,缺乏社會力量投資體醫融合健康促進中心建設和運營的相關政策,特別是土地政策、財稅政策和運動風險防范的政府兜底政策,導致體醫融合健康促進中心建設用地難、運營難。另一方面,缺乏體醫融合健康促進中心建設的標準,導致項目設計、運行、管理的針對性不足,影響建設水平和質量。
三是專業人才和技術有待加強。缺乏體醫融合的人才,成為深入推進體醫融合的重要障礙,F有體醫融合領域的研究主要由體育院校承擔,醫療衛生系統關注的不多。體育院校培養的運動康復人才無法獲得臨床資格、運動公共衛生人才又缺乏相應的職業崗位對應;而醫學院剛開始注重運動康復人才培養,培養單位少,采取的醫生在職培訓方式“杯水車薪”,培養質量與效果難以保證。同時,醫生的診斷觀念也以“醫學補救”為主,不注重體育手段與方法的應用,治療方法及手段相對單一,尚缺乏非醫療健康干預的有效模型、技術和方法,具有中國特色的慢性病防治體醫融合手段和方法庫尚未建立。
為此,建議:
一、設立體醫融合協同創新示范區。一是將推進體醫融合協同創新示范區建設作為重大項目,納入市、區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和目標責任考核范圍,抓實抓好。二是將體醫融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體系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相關部門經費預算,探索醫中有體、體中有醫、醫體并重及社區體醫融合模式。三是推進高校、企業、醫院、科研院所成立體醫融合協同創新中心,聯合申報科技部重點實驗室,對體醫融合關鍵技術進行創新突破,資助若干體醫融合健康促進項目,如社區健康師項目、體醫融合防治糖尿病項目、老年人防跌倒項目、健身行為干預項目等。
二、在制約體醫融合的關鍵障礙上進行政策突破。建立由衛健委、體育、教育、民政、發展改革、老齡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工作機制。建立體醫融合從業人員資格制度,在醫院、社區設立相應崗位,嚴格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形成高校人才培養與就業的良性循環;建立運動傷害保險制度,構建運動風險合理分擔機制;探索社保支付體醫融合相關服務項目的政策等。
三、加大社區運動與健康促進中心建設。研究制定體醫融合健康促進中心建設的相關標準,大力推動體醫融合健康促進服務的標準化,并研究制定相關扶持政策。提升全民健身參與水平和質量,制定實施青少年、婦女、老年人、農民、職業人群、殘疾人等重點群體的運動促進健康行動計劃;建立具有中國人群特點的運動處方庫;開展智慧健身區域服務示范,切實解決群眾健身難、健身促進健康效益定量評估難問題,打通體醫融合的數據共享障礙。
四、在醫療系統推廣“運動是良醫”的行動計劃。把運動作為公共衛生的重要內容,將“體醫融合”納入醫院評級的指標體系中,納入醫生職前職后教育等。推進運動處方門診和體醫融合健康促進中心“進醫院”,發揮臨床醫生和健康管理人員在科學健身行為干預中的積極作用,將體力活動水平作為基本生命體征,納入醫生問診的內容體系中。在醫療系統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從業人員積極參與健身運動,發揮示范和帶頭作用。
(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