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進“五個新城”實施“雙碳”戰略的建議
“五個新城”是融合科技、農業、生態、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城市體,其中綠色生態發展已成為核心競爭力,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新增長點。因此,要提前謀劃、整體規劃、系統推進,確保節能、降碳、增綠、減污科學設計、嚴格執行。具體建議如下:
一、確立“五個新城”實施“雙碳”戰略的頂層設計
靜安區政協委員、致公黨靜安區委主委、區生態環境局局長吳月反映,“五個新城”建設目前缺乏對碳排放現狀及未來碳排放變化的研判,缺乏與全市“雙碳”戰略實施推進目標和行動的系統對接,對存量碳排放削減也未有明確要求。
為此,建議: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指導和體系化技術支撐。加快研究和建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統計核算評估體系,明確階段性減碳目標,夯實碳排放管理基礎。在環境影響評價中,把碳排放評估和其他污染評估進行同步測算考量,探索減污降碳雙重評價一體化執行,加強規劃期、建設期、使用期的全程管控引導。二是加強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在規劃設計源頭,對充電裝置、加氫設施以及固廢資源循環利用、就地處置等項目做好設點布局,和其他城市建設開發項目統一規劃、同步設計。同時,提高綠色建筑標準,推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探索可再生能源一體化建筑應用試點。三是率先探索完善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制度體系。探索建立能源、建筑、工業等專項領域碳減排聯盟,加大市區聯動,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和綠色金融、節能補貼、碳匯交易、氣候投融資等有機融合。借鑒國外先進城區經驗,探索實施碳普惠機制,把減碳降碳的要求、做法、標準推廣到企業、家庭、個人,激勵各方積極響應“雙碳”戰略。
二、打造智慧建筑生態體系
靜安區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社員、中國電信上海公司信息網絡部響應交付中心副總經理華靜反映,根據調研,80%以上的碳排放來自能源消耗,其中建筑能耗約占總能耗40%。單體建筑能耗低,能源需求相對固定,在“雙碳”目標下,可通過信息化賦能新城建設,構建人、環境、建筑相互協調的智慧建筑生態體系,達成降低能耗成本、提升建筑綠色生態的目標。
為此,建議:一是依托“五個新城”“一區一中心N節點”的布局,部署融合泛在感知、人工智能、數據共享等技術的數字化底座。以通信網絡、傳感器物聯為基礎設施,以設備、能源、環境數據為信息來源,打破傳統“煙囪式系統”的數據壁壘,實現信息互通及共享。二是技術節能與管理節能并舉,實現全生命周期“綠色運營”。通過對智慧城市泛在數據的實時感知,對能源與設備數據模型進行挖掘分析,定位樓宇運營管理問題,并提供最優解決方案。確保樓宇管理自動化、信息管理科學、服務高效優質、環境安全舒適。三是創新驅動低碳生活,提高智慧建筑能源利用率。構建各新城統一的綜合能源運維平臺,對接區(市)能耗監測平臺,實現對新城智慧建筑能源消耗精細化定額管理,通過大數據分析定位能耗漏洞,持續優化新城建筑運行,為節能整改提供數據支撐。
三、推動重點領域實現低碳轉型
九三學社社員、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運營管理系講席教授謝家平反映,應將生態綠色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于城市建設,注重功能引領,資源要素集聚,全面提升新城的綠色綜合競爭力,在能源、工業和交通領域降低碳排放。
為此,建議:一是推動能源結構清潔轉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潮汐能、淺層地溫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推進長江口、杭州灣等水域風電開發,探索深遠海域風電開發,在南匯、奉賢等城區有序拓展陸上風電規模。推進城市廢棄物的能源化利用,在新城城區建設與固廢綜合利用相結合的生物質發電項目,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供應的比例。二是推動工業領域綠色轉型。發展低碳行業,推進綠色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強化高端產業的引領功能,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和生態化發展;控制重化工業發展規模,提升發展能級;聚焦高耗能重污染企業,提升節能技術;加大落后產能調整力度,淘汰落后企業。三是推動交通領域綠色轉型。積極打造交通新技術示范應用高地,推進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技術在新城的試點和應用,加快氫能源、充電樁等綠色能源在新城的推廣和示范。
(致公黨市委、九三學社市委、靜安區政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