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上海韌性城市建設提升防抗風險能力
伍愛群[1]
上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市本身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地質風險和氣象風險,再加上城市規模持續增長,城市運行系統日益復雜,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各類自然災害頻發,城市的管理治理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風險。作為超大型城市,上海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高度密集,常住人口接近2500萬,24層以上的高層建筑超過3萬幢,擁有路燈、消防栓等1495萬多個城市部件,水、電、氣、油等地下管網設施長度超過12萬公里,地鐵、隧道等地下空間開發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工業用地及開發區內部重大危險化學品企業眾多,城市公共安全潛在風險長期存在。同時,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新興技術加快推廣應用,新技術帶來的“雙刃劍”效應將逐步顯現;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多元化,也為各類社會群體性事件、泄憤事件、暴力恐怖事件埋下隱患。
上海要加快打造韌性城市,將韌性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全過程,應對各類傳統和非傳統安全風險中暴露出的超大城市治理短板,提升公共安全保障水平,為謀求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打下堅實的安全保障。具體建議如下:
一、構建更具韌性安全的城市空間格局。堅持底線思維,強化城市不同空間尺度的風險識別和風險評估,科學劃定各類控制線,特別是城市開發邊界,以安全為前提,進行建設空間布局。探索打造多中心、組團式、生態隔離的城鄉空間結構,倡導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復合發展模式,預留城市應對風險的彈性空間,增強片區應對災害的可行性。遵循“有備無患、平戰結合”原則,預留重大安全“非常態”應急集中場地,合理引導城市防災空間、防災附屬設施的分布建設。
二、提升城市基礎設施韌性,筑牢生命線系統。城市生命線系統是維系城市功能的基礎性工程,其自身的可靠性、災害適應性是城市韌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重要市政基礎設施,包括水系統、電力系統、燃氣系統等設計配置,應考慮更充足的冗余,有針對性地提高關鍵設施的設計、設防標準,提升各系統的災害承受力。大力實施水氣熱、電力等地下管線改造工程,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提升設施布局的模塊化、網絡化以及可替代性水平,提高風險時期設施利用的安全性。
三、加快建設快速反應的智慧城市。以新基建為動力,加快建設“泛在連接、高效計算、智能融合”的信息基礎設施,重點關注5G、云計算、物聯網、智能終端等設施建設,健全智能管廊巡查系統,守護地下安全。打造韌性城市數據庫,匯聚城市人口、醫療、交通、自然災害、防災設施及應災預案等各種信息,構建以物聯網+智能預警、大數據風險評估、智能監控指揮處置為主要功能的信息平臺,實現信息技術與安全監管的深度融合。
四、推進社區微基建,打造韌性社區生活圈。以社區生活圈為基本單元,結合公園綠地、廣場等公共開放空間,配置應急避難場所,保障防災綠地的均好性,防災據點的有效性和生命通道的完整性,實現應急避難全覆蓋。以社區網格化管理為載體,做好日常風險源監測,構建融基層黨組織、政府、社區組織、居民等多元主體在內的風險聯動處置機制,提升社區組織協同能力。
(虹口區政協供稿)
[1]作者系市政協常委、經濟和金融委員會副主任,上海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長,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