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市場主體就是穩發展未來
周漢民
面對經濟發展中內需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今年的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強調的,尤其重要的一條,是著力穩市場主體。
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載體。統計顯示,全國的市場主體已經突破1.5億戶,95%以上是中小企業,正是這些繁星點點在嚴峻考驗下鼓起一股勁,堅定向前行,成為中國經濟韌性、潛力所在?梢哉f,穩市場主體,就是穩發展未來。
如何穩主體?自2020年開始,為更好地了解企業受疫情影響和生存發展狀況,我共走訪調研了200多家企業,涵蓋國企、外企、民企,深深感受到各類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努力向上的生動局面,也體會到他們在新形勢下承受的供求端、需求端壓力,以及對轉型升級的迫切期待。
面對日趨復雜的外部形勢,面對更高的發展要求,穩市場主體,關鍵在于做好三件事——挺得住,過難關,有奔頭。
挺得住,就是在變局下培育新優勢。當下,新技術突破加速帶動產業變革,市場主體要充滿活力地向前走,必須引導其牢牢抓住三個努力方向。一是數字化——數字化轉型,有助于全面提升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這既是發展問題,更是企業的生存問題,必須抓住這個機遇。二是專業性——近年來,不少在行業細分領域占據領先地位的隱形冠軍企業引起廣泛關注,在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新發展階段,企業應當深耕專業領域,練就“獨門秘笈”和工匠精神。三是創新型——今天中國的創新已經不再是以引入和跟蹤模仿為主,而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中小企業為代表的各類市場主體有活力、有靈氣、有韌性,在激烈競爭中,要深化產學研結合,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把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過難關,就是直面問題爬坡過坎。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陸續出臺系列政策,支持企業發展,成效顯著。不過,相當一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狀況仍有所下降。他們反映集中的問題包括:以人力成本為代表的經營成本較大,近半企業的人力成本占比超過30%;大宗商品價格和航運物流價格大幅上漲,擠壓了產業鏈中下游企業的利潤,尤其是中小企業壓力巨大;在市場準入、招投標等若干領域仍存在隱性門檻,對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評價標準沒有“一視同仁”。
對此,我們的政策設計要精銳盡出,精準施行,穩健有效。一是要花大力氣減輕企業負擔。出臺政策不在多,而是要濃縮、要精準、要落地。比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減稅與退稅并舉等新政應盡快落地,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部分實踐證明有效且需要的政策,應由短期政策轉為長期政策,做到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收費則應遵循“稅從法定”原則,用“正面清單”形式厘定收費制度。二是建立企業政策評估機制,圍繞中小企業遇到的痛點、難點、堵點,深入開展大調研,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需求動態調整支持政策,有針對性地緩解困難。三是完善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持續關注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在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實現地位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方面繼續努力。
有奔頭,就是鼓勵各類市場主體一起朝著偉大復興目標邁進。以史為鑒,我國經濟發展創造的奇跡,市場主體功不可沒;開創未來,新的趕考之路上,市場主體也將更加奮發有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下,市場主體要拓展全球視野、把握時代脈搏,發揮自身特色,以數字化賦能,以“專精特新”為方向,著力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各方面對市場主體的關注前所未有,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幫助企業各顯身手、盡顯身手,對于運行良好的企業,要維護公平競爭;對于遇到困難的企業,想盡辦法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制度型開放來支持;對于無法維系的企業,則需要有嚴格的法律來規范。
一言以蔽之,讓市場主體穩健起來,這是我們的信心所在,將支撐起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ㄗ髡呦等珖䥇f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