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仁術 精益求精——記上海市政協委員蔣欣泉
近日,2020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員(項目)名單出爐,上海市政協委員、農工黨上海市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執行院長、口腔醫學系主任、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修復科學科帶頭人、上海市口腔醫學研究所所長、上?谇会t學先進技術與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蔣欣泉帶領團隊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此次獲獎是蔣欣泉團隊繼2007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2016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后,在頜面部軟硬組織再生與功能修復研究和臨床轉化應用方面取得的又一突破。
作為課題第一完成人的蔣欣泉,還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自然創新群體負責人、“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還是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工程與信息技術學院)名譽教授、國際口腔修復學會(ICP)副主席、國際口腔醫師學院(ICD)Fellow,也是迄今唯一被邀的中國學者在國際最權威的《IJP》發表“口腔組織再生與功能重建”特邀述評,培養了國家優青和上海市啟明星等省部級及以上青年科技人才十余人次。
在選擇中成就自我
1989年,蔣欣泉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京醫學院口腔醫學系。1993年,學校更名為南京醫科大學。1994年畢業之際,他以第一名的身份獲得保送研究生的資格,卻被告知學?谇幌荡T士點還未獲批準,他面前有兩條路,要么轉專業讀研究生,要么先工作。
“我不想放棄做一名口腔醫生的夢想,于是我選擇來到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工作,成為一名口腔科醫生。”蔣欣泉說,基層醫院的工作辛苦而又充實,當他目睹了那些口腔頜面部組織缺損患者,因吞咽、咀嚼、言語等功能嚴重障礙而飽受生理和心理雙重創傷時,他深深地感受到,醫者除了要有一顆賦予同情的愛心,更要有面對醫學難題勇于挑戰的決心。“臨床醫生的經歷更讓我堅定了要繼續深造的想法,我希望在口腔醫學上有更多的突破,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工作3年之后,蔣欣泉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被同濟大學口腔醫學專業錄取,2000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張志愿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九院的學習平臺,給我的人生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讀博期間,互聯網剛剛興起,蔣欣泉就與海外的口腔醫學專家通過郵件進行學術交流。他先到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習,后來受邀赴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學習和交流。2003年,博士畢業后,蔣欣泉兌現對張志愿教授的承諾,準時回到上海參加畢業答辯,并留在九院開展口腔再生醫學的研究。
跟國外優越的研究環境相比,當時在國內,一間80平方米的簡陋實驗室和一名技術員,成了蔣欣泉工作的全部。為了工作,他甘愿忍受與愛人兩地分居的相思之苦,在學生宿舍一住就是11年,每天過著兩點一線式生活。然而,這些都絲毫沒有動搖他對口腔頜面部組織再生及功能修復的研究和探索。十年磨一劍。蔣欣泉帶領他的團隊,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將“口腔頜面再生修復”打造成為九院口腔醫學新的亮點,并在這一領域獲得國內外的認可。
在思維轉變中取得突破
“我所做的‘口腔頜面再生修復’研究,就是探索利用再生醫學的技術修復頜面部骨組織,恢復患者的口腔功能”,蔣欣泉說很多患者缺牙后要求做種植牙,但經過檢查發現,因為大量牙缺失,牙槽骨已經萎縮或者缺損,種牙的土壤沒了或者土壤厚度不夠,種植就無法實現。因此,首先需要解決頜面部骨組織的修復這個關鍵臨床問題,才能恢復患者的口腔功能。
“我們的課題組近年來在深入探索組織工程要素細胞、材料和因子優化/組合促進頜骨組織再生的機制基礎上,開展牙種植等口腔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獲得國內外學術界的肯定。”
課題組的研究為實現口腔頜面部高質量和快速的骨組織再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手段。相關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曾代表中國首次獲得了國際牙科研究會著名的IADR/Hatton獎。為了盡快讓患者在新技術中受益,蔣欣泉課題組已經開展了很多臨床轉化實驗研究。
在學醫生涯中,蔣欣泉經歷了從臨床到科研,再從科研到臨床的轉變。“每段經歷都會影響每個人的特殊個性化的成長進程”,正是科研臨床兩相轉變的特殊經歷,讓他學會了轉化醫學的思維方式,將基礎醫學研究和臨床治療密切連接。
用了十多年的時間,蔣欣泉帶領的團隊以勤奮的工作和創新的思維,獲得具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讓中國的口腔修復—再生醫學專業,站上世界舞臺。
在參政議政中助力醫衛事業發展
口研所當時的常務副所長馮希平教授,是農工黨成員。“馮教授經常和我談心,從他那里我了解了農工黨,結識了九院一批非常優秀的農工黨成員,他們的鼓勵是我堅守的動力之一。”2014年,蔣欣泉加入了農工黨,就像打開新的窗戶,擁有了新的平臺。
“一個醫生能挽救的病患是有限的,一項政策的改變或許可以惠及更多人。”蔣欣泉覺得自從加入農工黨之后,自己關注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一個專業領域,他更期待通過黨派這一平臺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國家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多作貢獻。
2018年,在上海兩會上,蔣欣泉提出“關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若干建議”;2019年,蔣欣泉再次提出“關于我市醫生職稱評審辦法的若干建議”;2020年,他提出“關于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建立完善醫療社工體系的若干建議”;在今年的上海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分組會議上,蔣欣泉舉手發言,希望有關部門對新落戶上海的國家口腔醫學中心的建設能給予指導和大力支持。今年,蔣欣泉提交提案“關于疫情下口腔醫學教育的若干建議”。
在教書育人中傳承精神
蔣欣泉多年堅守在口腔醫學醫、教、研工作的第一線。他秉承醫療是基礎、教學是根本、科研是靈魂,醫教研相輔相成,協同發展,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并舉的理念,以培養卓越的口腔醫學人才為己任。
2017年,以他為首席教師的口腔修復系統整合理論教學團隊納入九院首批臨床教學激勵團隊,為進一步打造高質量教學整合打下基礎。2018年,蔣欣泉榮獲上海交通大學教書育人獎。帶領團隊獲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作為研究生導師,不論是在臨床還是在科研工作中,他都嚴格要求自己和團隊成員共同作戰,即使醫院事務繁忙,依然堅持每天指導學生工作。蔣欣泉已培養了13名碩士、31名博士、10名博士后。盡管滿門桃李,他始終感恩自己的老師——張志愿院士以及口腔前輩們的培養,他深知一名優秀臨床醫生的成長離不開前人的鼓勵和熏陶。他認為:“一名優秀的口腔修復醫生,應該是心靈手巧,有足夠悟性。對病人要有仁心仁術,為病人考慮。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學習的熱情、精益求精的態度。在臨床選擇時要有循證醫學的思考,整理自己的思路,提出一些治療理念,做一個研究型的臨床醫生。”
在國際合作中分享中國經驗
作為新一代學術帶頭人和領軍人才,蔣欣泉非常注重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他的帶動下,九院與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合作納入了中加地區政府間合作協議;與美國塔夫茨大學合作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合作,2017年,上海—悉尼聯合研究中心—生物工程與再生醫學聯合實驗室正式掛牌。
除此之外,與中科院硅酸鹽研究所和華東理工大學的密切合作,受到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的資助。與北京大學、第四軍醫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的合作則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2015年,在韓國首爾舉行的ICP全體會員大會上,我很榮幸代表中國成為首位當選的理事。在羅馬理事會上,中國上海成功獲得2021年ICP雙年會舉辦權,這將是中國首次舉辦這項口腔修復領域世界級的盛會。”
在2019年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18屆ICP大會上,蔣欣泉正式當選為ICP副主席,按慣例,還將于2021年換屆后擔任ICP主席,是該組織創建以來中國學者首次擔任領導職務。今年,因疫情原因,蔣欣泉積極斡旋,最終決定2021年雙年會延期至2023年在中國上海舉辦。作為ICP副主席,蔣欣泉還代表中國首次應邀在官方平臺上進行網絡研討webinar全球直播,與國際同行分享了應對疫情口腔診療及防控的中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