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官的理性與情懷——記上海市政協常委、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陳昶
第一次看到“陳昶”這個名字的人,十有八九會被“昶”字難住。陳昶喜歡這樣跟別人解釋這個字:“昶,跟寬敞的‘敞’同音;意思也像,就是敞亮,舒暢。”
人如其名。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已過知天命之年的陳昶,一直是個“敞亮人”——理性而不刻板,隨性而不散漫。在陳昶身上,公務人員的務實與理性,知識分子的通達與情懷,形成了一種奇特而完美的和諧。
“要有吃苦的精神”
陳昶3歲那年,曾拍過這樣一張照片:小小的他,身著深色長衣,正襟危坐,一臉嚴肅。父親開玩笑說,這小小的年紀,怎么看著像個法官。
若干年后,陳昶填報高考志愿,面臨著兩個選擇:一個是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專業;一個是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專業。父親想起了陳昶的那張照片。“你小時候就像個法官,就填法律專業吧。”
就這樣,陳昶從浙江象山那個小縣城,來到了繁華的大上海。
此時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80年代”的中國,百廢俱興、生機勃勃,是很多人眼中的“純真年代”。而“80年代”的大學校園,更是“純真年代”里最富朝氣、最富創造力的“象牙塔”。在這里,陳昶不僅學習了法律條文、培養了“法的精神”,還跟當時的許多年輕人一樣,迷上了詩歌與哲學。
最令他著迷的,是那些思想深邃的大哲學家,如柏拉圖、黑格爾、休謨、叔本華、尼采、康德……即便多年之后,對于這些風格各異的哲學家的思想,陳昶依然信手拈來。
這其中,他最欣賞的是尼采和康德。“尼采的浪漫主義如同一杯香醇的烈酒,康德的理性主義則像一杯令人開悟的清茶。兩人風格迥異,但對我來說,都如醍醐灌頂。”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哲學路徑,對陳昶此后的職業生涯有著顯而易見的影響:他時常會表現出法制理性與人文情懷兼具的“混合”特征。
這從他1990年大學畢業時的論文中就可見一斑——他的論文主題是:安樂死合法化。
畢業后,陳昶服從分配回到家鄉象山縣城,做了一名基層檢察院的助理檢察員,第一個崗位就是反貪部門。從校園書齋到廣闊天地,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陳昶,需要面對的是走街串巷的調查,汗牛充棟的卷宗,以及“熟人社會”里無處不在的“人情網絡”。他得重新適應這個現實社會。
陳昶用了4年時間,完成了從一名大學生到成熟司法工作者的轉變。但說起他4年里最大的收獲,他講出的仍是一個“形而上”的感悟:“人要吃得起苦”。
因為“吃得起苦”,4年后,一心要闖蕩更廣闊天地的陳昶,考取中山大學經濟法專業研究生。在廣東這塊改革開放的熱土上,“吃得起苦”的陳昶沒有像同學們那樣找機會賺取唾手可得的金錢,而是再次埋頭書齋,又用整整3年的時間,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愈加充盈而豐富。
“要有駕馭的能力”
1997年,陳昶研究生畢業,應聘進入浦東新區人民法院,正式開始了他心儀已久的法官生涯。
一位曾參加過陳昶庭審的律師,在多年后對陳昶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見過那么多法官,還沒有哪一位擁有您那樣的庭審駕馭能力。”對于所謂“庭審駕馭能力”的評價,陳昶自信地表示接受。“我開庭一般不超過一個半小時。如果用4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簡潔,明晰。”
自信的背后,是十余年的積累與歷練。
陳昶加入浦東新區法院時,正是浦東新區改革開放如火如荼之際。不但案件多,而且新型案件多、首例案件多、復雜案件多。這對任何一個法官都是極大的考驗,何況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好在,“吃得起苦”的陳昶不但專業知識過硬,更有對司法工作的沖勁與執著。不知熬過多少個通宵達旦,不知翻閱了多少中外文資料,不知經歷了多少冥思苦想,全國首例證券虛假陳述案、《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出臺后的首例票據案……都在他手中順利完成。
法官審理案件,一手托兩方,難免會“得罪人”。但在浦東新區法院12年,從經濟庭到金融庭,陳昶審理案件數百起,沒有收到過一個投訴或舉報。顯然,沒有一點真實本領,是絕對做不到的。
而他的“真實本領”,在數年之后得到進一步認可。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后期,國有企業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許多歷史遺留問題浮出水面,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與司法有關。作為國有企業主管部門,上海市國資委迫切需要一位既懂法律、又熟悉經濟的資深人士,在政策法規方面出一把力。
陳昶就是在這個時候離開浦東新區法院,就任上海市國資委政策法規處處長的。從庭審一線到經濟管理崗位是一個跨越,但陳昶很快便理順了自己的思路:“其實就是從‘不能如何做’,到‘如何做可以’。”
“思路清爽”的陳昶,在新的崗位上同樣展現出“駕馭能力”:在此后十年的時間里,他主持或參與了大量地方性國資國企法律法規的出臺,其中包括影響巨大的“上海國資國企改革20條”。他還帶領同事積極推動、有力指導國企法治建設,并對有關法律法規進行系統梳理整編,為相關領域法律法規的完善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要有系統的思維”
2018年1月25日,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陳昶代表市工商聯作題為“關于進一步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的建議”的發言,為上海市改善營商環境出謀劃策。這篇發言在會上廣受好評,市委書記李強也在隨后的講話中予以點名肯定。
這是時任市工商聯副主席的陳昶,第一次站上市政協全會的大舞臺。
2017年,陳昶從市國資委調到市工商聯任職。面對又一次“跨界”,陳昶依然“思路清爽”:“這是從監管轉變為服務。”一直與國有企業打交道的陳昶,很快發現民營企業的“剛需”——“民營企業的發展,的確需要工商聯這樣一個組織,呼吁、吶喊。”
關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的建議,就是陳昶和工商聯的同仁們一起,精心打磨的一份“為民營企業吶喊”的建言。
“感覺完全不同!”如今,回憶起在工商聯的兩年,陳昶依然感慨。“這是一個更加綜合的平臺。除了服務企業,還有參政議政,還有扶貧幫困。在這里,我的視野可以更加廣闊,思考問題也可以更加系統化。”
正是這種系統思維,幫助他參與的“關于繼續推進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為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發揮作用的建議”“關于降低制造業企業產品進超市、入網絡渠道成本的提案”獲全國工商聯政協團體提案一等獎;也是這種系統思維,為他此后在市高院的工作奠定了基調。
2019年年底調任市高院副院長后,陳昶分管民事庭、研究室和信息中心。對這3部分工作內容,在系統思考之后,他都有了自己的理念:民事庭審判以婚姻、家庭等案件為主,要有“江山就是人民”的政治高度;研究室主要任務是法院司法改革,要定位于努力打造“人民信賴”的法院;法院信息化建設不是簡單的“高大上”,要從“公平與效率兼顧”的角度,推動全過程網上辦案、推動智慧法院建設。
高遠宏闊的理想信念與理性務實的工作作風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大學畢業30年之后,陳昶身上的這種職業風范,開始體現得淋漓盡致。
8月當選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后,陳昶想到了通過學習前輩的事跡和精神“培養自己與民革的感情”,也想到了如何發揮民革社會法制優勢,作出一些實實在在的成績。“我會為自己在民革的工作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路徑,然后將持之以恒地踐行下去,為自己民革黨員的身份,增添一些應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