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守護好“農業芯片”——記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獲得者、上海市政協委員羅利軍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64個項目、10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有這樣一個項目來自農業領域,“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
該項目由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主持,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金瑞種業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這是中國農業界時隔8年后,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評選中再次獲得一等獎。這個項目第一完成人,是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員、首席科學家羅利軍。
就在幾天前,10月28日,中央召開學習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暨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表彰電視電話會議。羅利軍獲此殊榮,實現上海市農業領域在此榮譽上零的突破。
新時代、新發展,必定是以創新技術和科學家精神為先鋒,浩蕩向前。“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對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進行選拔和表彰,正是國家重視創新、重視人才的體現。在全國樹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典型,鼓勵各行業創新人才涌現,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專業精神,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由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科技部聯合開展,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作為本次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中上海農業領域的唯一代表,其專注近20年的事業正是契合國家創新戰略和打贏種源翻身仗戰略目標的典型案例。
2002年,羅利軍帶領團隊成立了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風雨19年,作為上海市農業領軍人才,羅利軍帶領團隊專注于農業種質資源的保護創新與評價利用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節水抗旱稻,在我國水稻科學研究、種源發展、農業綠色生產、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節水抗旱稻服務于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并為世界各國提供了農業發展的新選擇:即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兼顧農業經濟發展和生態效益。節水抗旱稻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建成高水平種質資源庫,造就種源翻身仗的必勝技
全球各國間種質資源的交流利用,在促進種源農業發展和科研探索的同時,也帶來對國家種源安全的挑戰。同時,隨著國內農業研究的不斷推進,資源共享和品種交流的需求日益強烈。建立種質資源庫以保護本地種源、促進品種交流、深入種源利用研究,成為迫在眉睫的必要舉措。
在農業領域,水稻作為主要糧食作物,其培育和種植是關乎國家糧食穩定和民生需求的大事,而稻種資源則是水稻科技創新和育種的物質基礎。大學畢業后的農業農村工作經歷,和在國際水稻所的進修學習,都讓羅利軍更早地關注國際種源保護的發展趨勢,也認識到保護我國種源安全的重要性。早在1986年,羅利軍就開始了農業種質資源的保護創新與評價利用研究,他高度關注國家水稻種質資源問題,并在理論和實踐上積極開展對水稻資源庫位保存體系的研究。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直接關系產業安全和糧食安全。20年間,羅利軍帶領團隊在全球范圍內收集保存種質資源,建立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一庫三系統”的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體系,實現了種質資源庫全程信息化可追溯管理,安全保存了93科360種23萬余份動植物、微生物種質資源,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稻功能基因資源庫和全國最大的生菜種質資源庫。
培育節水抗旱稻,糧食安全和生態效益雙肩挑
“踏水種稻五千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糧安天下使命在,滴滴汗水澆稻田。”農民、農業始終是羅利軍詩句中的主角。大學畢業后的一次調研,羅利軍借宿在一位農民的小屋中,與農民同吃同住,朝夕相處,深感農民的不易。作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傳統的種植方式讓農民背負了沉重的經濟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時,中國農業耗水量巨大,生態環境和生產活動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水稻造成的碳排放、面源污染等問題也不容忽視。羅利軍敏銳地察覺到這個問題,并從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思考農業發展新方向;陂L期的稻種資源研究積累,羅利軍帶領團隊在資源利用方面實現了創新突破,培育出節水抗旱稻。
節水抗旱稻是既具有水稻的高產優質特性、又具有旱稻的節水抗旱特性的一種新的水稻品種類型,既可像水稻一樣種植,又可像小麥一樣直播栽培,節水50%、節肥30%,投入低,且節能環保。在王家壩蓄洪區,和其他水稻品種相比,節水抗旱稻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水淹16天、沒頂10天的節水抗旱稻在水退去后繼續生長,并獲得較高產量,農民伯伯直呼節水抗旱稻為“稻堅強”。在聚焦碳中和、碳達峰的今天,節水抗旱稻旱種旱管比傳統水稻種植減少碳排放90%以上,為解決生態環境和糧食安全之間難以兼顧的難題提供新思路。
羅利軍及其團隊高度重視節水抗旱稻的推廣和理論研究工作。目前,已經育成節水抗旱稻系列品種29個,其中,國審品種5個。節水抗旱稻為安徽棉花、玉米和大豆種植區,以及沿淮河低洼易澇區域的種植結構調整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浙江推進山改田,向山地要糧,保障糧食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海南推進國際生態島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東北減少地下水抽取,保護生態系統發揮了積極作用。種植區域已經覆蓋了國內長江上游、中下游稻區,華南稻區,代表品種“旱優73”目前是長三角地區種植面積最大的雜交稻品種,年種植面積達150萬畝。節水抗旱稻在“一帶一路”國家進行示范推廣,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在理論方面,羅利軍帶領團隊成員以理論指導實踐,共發表學術論文279篇。2020年入選“中國高被引用學者”榜單。
專業與情懷,為國為民初心堅如磐石
羅利軍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熱心于科學普及工作,圍繞節水抗旱稻的產生與發展,制作和發行了包括科教片、動畫片、微視頻、漫畫叢書等系列科普作品,實現了科學技術和科學普及兩方面原創性的緊密結合。在科技成果的及時科普化和產業化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如今,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的科研團隊在羅利軍的帶領下,在資源收集研究和節水抗旱稻發展方面成績斐然,羅利軍也是多項榮譽加身。
多年來,羅利軍嚴于律己,并勉勵以踏實、誠實、嚴謹的態度面對科學研究;多年科研工作中培養了超過100位碩博士,為農業研究提供了大量儲備人才。但這一切還不夠,我國水稻種植仍然面臨著眾多問題,節水抗旱稻的發展任重道遠。正如他在獲獎后說道:“獎項是對過去成績的肯定,證明我們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現在我們要歸零,以新的姿態,一步一步努力,在培育節水抗旱稻的道路上,占領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