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創新——記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獲得者、上海市政協委員張強
11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由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牽頭,與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海榮領銜團隊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攜手完成的“高場磁共振醫學影像設備自主研制與產業化”項目,榮獲“2020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這是高端醫療裝備行業首次斬獲這一我國科技領域最高榮譽,亦成為產學研醫融合創新的“行業標桿”。
作為項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和聯影醫療的負責人,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強深感自豪,也深知持續堅定探索高端醫療裝備創新發展使命重大。
一家本土公司的10年作為
12年前,擁有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的張強,供職于一家著名跨國醫療設備公司,擔任大中國區磁共振事業部總經理。
“那時,中國的醫療器械行業處于小、亂、散狀態。在北京、上海的三甲醫院,國產高端醫療器械的裝機量幾乎是零。”張強感慨地說。因為這個“短板”,幾乎整個市場被外資企業壟斷,不僅導致設備與服務價格虛高,還造成了嚴重的專利壁壘。
張強明白,要想打破現有局面,就必須要打造出掌握核心技術的中國品牌。2010年,張強辭職。2011年3月,他與一群志同道合者正式創建了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入駐上海嘉定,這是一家專業從事高端醫療裝備及其相關技術研發、生產、銷售的本土高新技術企業。
“從成立之初,聯影醫療就下定決心改變行業現狀,而改變的唯一途徑,就是自主創新。”張強說,聯影醫療的目標,是深度融合產學研醫各界力量,對標國際最先進水平,實現所有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
磁共振是心腦血管、神經和腫瘤等多種重大疾病影像診斷的“利器”,研發涉及學科門類繁多,技術體系精密復雜,高場磁共振更是難度極大。超導磁體和高性能譜儀是整個磁共振系統的核心,全球僅有個位數的企業具備磁共振所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能力。張強和團隊迎難而上,從所有核心部件自主研發做起。2012年5月,裝載了聯影醫療自主研發超導磁體和譜儀的聯影1.5T磁共振整機產品順利通過國家測試,確認軟硬件安全,性能齊全,圖像對比度完全滿足臨床要求——中國首臺自主研發的高性能超導磁共振系統就此誕生。
接著,聯影醫療瞄準了當時幾乎完全依靠進口的3.0T磁共振。通過多學科團隊聯合攻關,聯影研制出我國首臺3.0T磁共振整機產品,有力改變了我國高端影像核心技術缺乏的被動局面,甚至重構了高端醫療設備國際產業格局。目前,這一項目已經實現大規模產業化和臨床應用,并構建了一套完備的生產制造與供應鏈體系;诖,聯影已推出多款創新的高場強磁共振設備,包括世界首臺超大孔徑75cm磁共振uMROMEGA、世界首款全身5.0T磁共振uMRJupiter以及一系列高端科研型3.0T磁共振,助力重大疾病的精準診療,服務醫學前沿科研探索。
通過10年不懈的自主創新努力,聯影醫療目前已成為全球少數幾家產品線覆蓋全線高端醫療影像及放療設備,并同時擁有全球領先核心技術的醫療科技企業之一,推動了高端醫療裝備技術全面自主可控。“這些成績的取得,基于國家大力推動產學研醫深度融合創新,使我們得以攜手數十家頂級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先后承擔十項國家科技部數字診療裝備重點研發專項,也要感謝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能夠支撐我們做最新的、加工水平最高的醫療產品,協力形成完整的供應鏈、創新鏈、產業鏈。”張強說。
一場抗疫之戰的硬核力量
2020年9月8日,令張強難忘。那天,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武漢一線抗疫團隊的代表走進人民大會堂,登上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的領獎臺。聯影醫療榮獲全國“抗疫先進集體”,是此次表彰中高端醫學影像設備行業唯一入選企業。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1月20日,聯影醫療第一時間緊急成立覆蓋研發、生產、售后、臨床培訓、供應鏈及武漢各分公司、子公司的“全國安全應急指揮小組”;抗擊疫情期間,向全國緊急馳援1500臺CT及DR設備,數量居行業之首;攜手股東向疫區捐贈價值1.1億元的設備與服務,金額居行業之首;聯影智慧醫療云助力緩解武漢方艙醫院及多家定點醫院診療壓力,累計遠程診斷病例2萬余例等。
“當時,所有聯影人都明白,公衛體系建設需要一支快速提供技術支撐的科技力量,我們必須以科技的硬核力量,責無旁貸地投入抗疫一線。”公司迅速進入應急狀態,緊急生產相關設備;人工智能團隊緊急研發出方艙CT和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篩查系統,并部署到抗疫一線;為了保證設備的正常使用,聯影醫療派遣數百名技術服務人員進駐各地一線相關醫療機構。“一臺設備需要幾千個物料,涉及近千家供應商,我們在1月中旬便組建了一支由60多人組成的‘抗擊疫情供應鏈作戰群’,緊急聯系產業鏈企業協同復工。”
針對病毒傳染性強的問題,為避免醫患感染,張強率領聯影醫療科研團隊為醫院提供了兩類設備,一是具備人工智能技術的天眼CT,醫生無須進入掃描間,設備通過智能識別患者身體部位,就可以自動完成患者擺位和掃描等流程;二是搭載“可視化曝光”技術的X光設備,醫生在安全范圍內可實現隔室遙控曝光,在減輕醫生承受輻射劑量的同時,也減少了醫患接觸。聯影還與上海市公衛中心合作上線全國首個“uAI新冠肺炎智能輔助分析系統”,這是業界首款綜合肺炎整體與局部影像特征、根據肺炎影像精確分診的AI全流程解決方案,能在病毒篩查、診斷、預后等各個環節發揮作用,幫助醫生定量分析、分流患者、輔助決策。
令張強欣慰的是,自主創新的民族品牌,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出色的答卷。“遠程醫療、人工智能這些新技術,不斷地被應用到抗疫中,我們以新技術硬核抗疫,也延伸了產業鏈。”
一位政協委員的履職關注
身為農工黨黨員、上海市政協委員,張強認真履行參政議政職責,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建言。
他注意到,近年來,上海在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中取得了快速發展,出現一些創新型龍頭企業。與此同時,由于各種創新資源的投入聚焦度不夠,研究方向相對分散,機構之間缺乏規;膮f同創新合作,導致上海在生命科技領域難以吸引更多國際高端科研人才,整體創新效率有待提高,集成創新能力不足,較難產生規模效應和國際影響力,
如何打造世界級的科研平臺,從而提升臨床醫療機構與科研單位、龍頭企業的合作研發協同能力?如何發揮龍頭企業的管理和制度優勢,從而促進其在創新活動中的牽頭作用?如何圍繞產業鏈和臨床醫學創新鏈的建設目標集聚和培養國際水準的高端人才?2019年年初,在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期間,張強在“關于培育醫療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議”提案中,提出了上海在生命科技領域創新機制上亟待思考和解決的3個關鍵問題。他建議,在相關部門指導下,由龍頭牽頭成立醫療科技創新研究院,整合包括上海市、張江和國際醫學園區的創新資源,涵蓋大學、科研院所、服務機構、臨床醫療機構等,建立創新聯合體,培育整體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國際一流的專業科技創新中心。提案建言得到承辦單位市科委的支持采納。
“科技創新是拉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去年,圍繞激活上海高質量發展動能,張強再次建言,在現有優勢資源的基礎上,建立突破既有單位邊界與管理體制限制的集成創新體系,著力打造上海獨特的創新模式。“在我所設想的醫療科技創新聯合體中,若能以龍頭企業牽頭進行組織,將不僅可從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進行創新能力挖掘,更可同時聚焦全球產業發展新趨勢,堅持高成長性、高附加值、關鍵核心技術的產業戰略方向,以全產業鏈方式滲透,實現創新鏈和價值鏈融合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這也是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的重要體現。無疑,創新聯合體機制的合理設計,可同時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和高端產業引領兩大功能,達到一舉兩得,甚至一舉多得之功效。”
張強說,這也是聯影醫療一直以來的探索實踐之路。